—— 图文整理自网络
笼 民 籠民 (1992)
又名: Cageman
评分:时光网 8.5,豆瓣 8.9,IMDb 7.8
导演: 张之亮
编剧: 张之亮 / 吴沧洲 / 黄仁逵 / 钱耀恒
主演: 黄家驹、乔宏、廖启智、泰迪·罗宾、刘洵、刘以达、邱礼涛、谷峰、胡枫
类型: 剧情
国家: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 1992-09-16
片长: Canada: 145 分钟
IMDb 链接: tt0107461
香港寸土寸金,一些底层民众无楼可住,只得栖聚于危楼屋舍之中的床位。这些老弱病残分别用铁丝网相互隔开,被称为笼民。其中,祖先生(乔宏 饰)的智障儿子(廖启智 饰)终日嬉戏耍闹。唐三(泰迪·罗宾 饰)是占小便宜的货色,而且尖牙利齿嘴不饶人。老人在笼中度过百岁寿辰,一直贩卖杂货维持生计,还有算命先生整天念念有词于事无补。
此地发生命案,警察前来调查,却始终无法改变困境。这时,古惑仔 毛仔(黄家驹 饰)从狱中放出,无视CID老爸的责骂,而与昔日死党重新混在一起,并住进了笼中。
这时,公寓管理人员说接到业主收回楼宇的信函,希望各位租住户可以搬出,引起群情激愤。笼民开始向正在竞选的徐、周两位议员申诉,而后者为了收买人心,都作出了体察民情的样子。暗地里,徐议员与业主勾结,用重金收买毛仔,骗得了笼民自愿搬出的签名 … …
当毛仔得知真相后,不愿成为出卖众人的罪人,决意偷回名单。但到了强行拆迁之日,消防员及警察破门进入笼屋,把自锁笼内的笼民拉走。在一片喧闹谩骂声中,笼屋终成规划环境下的历史陈迹。
笼 民
编号:WX-4542
配置:香港寰宇镭射LD转制视频(本片因版权原因一直没有发行DVD,仅发行了LD版)
+中英文字幕(可隐式国语字幕)+幕后花絮(拍摄现场电视台采访视频)
音轨:粤语DD2.0-384K
字幕:英文、中文1-3
片长:145 分钟
画面比例:2.35 :1
《笼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实影片,也是一部限制级电影。
需要注意:之所以被称为限制级影片,是因为里面含有粗口(脏话),并不是含有色晴内容。
本片以冷静写实的调子描写了香港社会最底层市民可笑而可悲的生活。导演张之亮在本片中保持并发扬了其擅长人性探索和感情描写的特点,体现了其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将本片用黑色幽默包装,于同情中夹杂着批判。影片因对白中夹杂着较多的粗话而被列为香港三级片,这也使本片成为一部极具争议的影片。
香港电影金像奖 (1993;第12届) ,获奖:4 ,提名:1
获奖
·金像奖-最佳影片 张之亮 Jacob Cheung
·金像奖-最佳导演 张之亮 Jacob Cheung
·金像奖-最佳编剧 黄仁逵 Yank Wong、吴沧洲 Chong Chau Ng、张之亮 Jacob Cheung
·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廖启智 Kai Chi Liu
提名
·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 黄仁逵 Yank Wong、钱耀恒 Yiu-Hang Chin
台湾电影金马奖 (1993;第30届) ,提名:2
·金马奖-最佳影片张之亮 Jacob Cheung
·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张之亮 Jacob Cheung
东京国际电影节 (1992;第5届) ,提名:1
·主竞赛单元-东京电影节大奖 张之亮 Jacob Cheung
上海国际电影节 (1993;第1届) ,获奖:1,提名:1
获奖
·金爵奖-评委会特别奖 张之亮 Jacob Cheung
提名
·金爵奖-最佳影片 张之亮 Jacob Cheung
《笼民》是一部小市民社会讽刺群戏,继承了香港影史中,关注低下层人民疾苦的优秀写实传统,被誉为 “写实电影的典范之作” 。
—— 《大众电影》评
《笼民》所关注的,是住在 “铁丝笼” 中的老弱病残。光鲜亮丽商品楼的钢筋铁骨,锈着多少笼民的血与泪。香港的商业片多注重戏剧化,节奏上长于起伏而不擅克制,但张之亮的《笼民》不骄不躁,耐心给出演员空间,最终得出一幅全景画,创造出他导筒生涯的高峰。
—— 《北京日报》评
《笼民》以一种近乎 “白描” 的手法,为观众展现最赤倮、最真实的香港笼民。影片充满了香港新浪潮时期的影像风格。大量的长镜头和狭窄空间的调度,以及十分纪实性的拍摄手法。无非想要强调: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并不罕见。而且正是这种生存条件险恶的环境中,人性之恶才会被更加凸显放大。
—— 中国网评
《 老黑奴 Old Black Joe》
—— 斯蒂芬·福斯特 Stephen Collins Foster
Gone are the days when my heart was young and gay,
Gone are my friends from the cotton fields away,
Gone from the earth to a better land I know,
I hear their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
(合唱)
I’m coming, I’m coming, for my head is bending low:
I hear those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
Why do I weep when my heart should feel no pain
Why do I sigh that my friends come not again,
Grieving for forms now departed long ago.
I hear their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
(合唱)
I’m coming, I’m coming, for my head is bending low:
I hear those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
Where are the hearts once so happy and so free?
The children so dear that I held upon my knee,
Gone to the shore where my soul has longed to go.
I hear their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
(合唱)
I’m coming, I’m coming, for my head is bending low:
I hear those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
《老黑奴》译文
由于译文众多,这里只取其中之一,请不要以为这是单纯地将英文歌词逐句翻译。
快乐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亲爱朋友,都已离开家园,离开尘世到那天上的乐园,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为何哭泣,如今我不应忧伤,为何叹息,朋友不能重相见?为何悲痛,亲人去世已多年。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幸福伴侣,如今东飘西散,怀中爱儿,早已离我去远方,他们已到我所渴望的乐园。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把我呼唤。
另个译本:
一:
那些心头年轻、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离我远去,
我的伙伴也离开了棉花田,
离开这里到一个更好的地方,我知道,
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
“老黑乔!”
(反复)我来了,我来了,因为我的头渐渐低垂;
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老黑乔!”
二:
我为何哭泣,我心并不悲伤?
我为何要叹息伙伴不复来?
只为怀念早已逝去的人,
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
“老黑乔!”
(反复)我来了,我来了,因为我的头渐渐低垂;
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老黑乔!”
三:
昔日快乐无羁的人们,如今安在?
还有,我抱在膝上可爱的小家伙?
他们都已到了我灵魂所渴望去的海岸,
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
“老黑乔!”
(反复)我来了,我来了,因为我的头渐渐低垂;
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 “老黑乔!”
《老黑奴》是一首由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1826-1864)创作的美国民歌,原名《old black Joe》,是1860年离开家乡匹兹堡去纽约之前写的最后一首歌。作者写作本曲除了寄托对老黑奴的哀思以外,也融进了对自己当时境遇的哀叹。
写这首歌的时候,福斯特一生热爱着的家乡和亲人,几乎都一去不复返了。可敬的父亲这时已经去世了,两个姊妹也已出嫁,远离了家乡,两个兄弟也相继故去,剩下的另一个弟兄摩利逊也已结婚,而且住到了克利夫兰。事实上,除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之外,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留在家乡彼得斯堡。此后福斯特又遭遇家庭婚变的悲剧,他被迫孤身流落到纽约,穷困潦倒,仅仅四年后就孤寂地离开了人世。
曲名中的 “老黑奴” 确有其人,正是在1860年,福斯特的妻子琼家的一个老黑奴去世了。老黑奴生前要作者为他写一首歌,作者答应了。作者福斯特与这个老黑奴有着多年的交情,老黑奴的去世使作者深感悲痛。这首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写的,旋律优美、亲切而又哀婉动人。显然,作者写作本曲除了寄托对老黑奴的哀思以外,也融进了对自己境遇的哀叹。
斯蒂芬·福斯特 Stephen Collins Foster ,1826-1864,美国作曲家,以歌曲创作为主,自学而成。生于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作有《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金发的珍妮姑娘》、《美丽的梦神》、《噢,苏珊娜》、《老黑奴》等二百首歌曲,其中很多都是广为流传的著名歌曲。
第一位真正伟大的美国音乐家是曾经被称为 “民歌制作者” 的斯蒂芬·福斯特。他的生活故事表明了旧世界和新世界之间的显著不同。他生于1826年,那是欧洲音乐的黄金时代,贝多芬、舒伯特、罗西尼、梅耶比尔当时都处在他们的名声的高峰,而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和威尔第都正在成长为伟人。假如他生在大洋彼岸的话,他也许已经进了一个合唱学校或音乐学院,而变成了一个交响乐作曲家而不是一些简单歌曲和作曲家了。
更多介绍:
斯蒂芬·福斯特_百度百科